您的位置:首页 > 曲靖新闻 > 曲靖新闻 > 文章信息 RSS

曲靖有个“黑户村”25年来新生娃没户口

来源:生活新报 发布时间: 阅读次数:4961

简介:

曲靖城边有个“黑户部落”

“部落”距曲靖城仅13公里 23家人因迁徙成“黑户”

因为25年前的一次迁徙,如今已经有23户人家在翠峰山定居了。但因为户口没有随人迁移,这些人至今还是“黑户”。没有户口簿、身份证,孩子考上大学,就得找相关部门“特事特办”;没有通电,要给手机充电,就要跑到相邻的村里找人。尽管村子距离曲靖城区只有10多公里,村民的生活还是陷入了脱离现实的“黑世界”里。

张老汉刚来山里时住的房子,现在已经倒塌了

世外桃源 一水之隔藏着小村落

从曲靖城区往西13公里,有座大山名叫“翠峰山”。因为山上有翠山影视旅游城,还有供曲靖城区一半饮水的西河水库,这座山对于曲靖人而言很熟悉。整座山群山环抱,连绵起伏,水环绕在群山之间,山水相映,原生态的环境让这里宛如一处世外桃源。

不为世人熟悉的是,在翠峰山的群山之间,西河水库之畔,居住着23户苗族人家,其中17户散居在山坳中,6户住在山脚下。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5年,村民们至今全部没有户口。在距离他们隐居的山林13公里处,就是云南第二大繁华城市——曲靖市。

昨日,在一名村民的指引下,记者一行乘小船来到这个世外桃源。水库一侧,就是曲靖市麒麟区西城街道办事处晏官屯村委会罗小村,现代农村的民居、热闹的农忙景象随处可见。罗小村与我们要去的世外桃源仅一水之隔——两村之间隔着一个水库。虽然已来到眼前,我们却看不清对面村庄的真面目。乘上小船,微波之中,茫茫一片。小船沿山转了几个弯,直到水的尽头,小船一转弯,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一览无余:这是一个山坳,偏僻,但不冷清,房屋散布在半山上。

村子距离西河水库只有30余米,这里山水相连,绿意浓浓,是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。看着有陌生人乘船进村,一对正在干活的夫妇匆匆跑到村口,笑嘻嘻等候着:“你们来了?到我家坐。”村里到处是路,但都杂草丛生,没有路的形状。房屋前有成群的鸡,不时有犬吠。记者的到来,打破了这里的宁静。听说有外人来,村里的老老少少很快围过来。这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,现实中的“黑户部落”。

孩子们可以上学了,但没户口,怎么入档?

靠山吃山 25年前为生活而迁徙

这个村子名叫花箐。名字是村民根据环境自己取的。村里最早到这里定居的老人是张正明。张老汉的家本来在马龙县王家庄镇,因当时种地无法解决一家人的生活,他们举家迁徙,兄弟三人带着年老的父母、妻儿一行10多人,来到翠峰山,看到现在的这个山坳中有一农场遗留下来的几间房子和土地,他们找了在这里承包土地的毛姓老板,最终毛老板答应收留张老汉一家,让他们帮忙种地。半年后,双方为琐事发生矛盾,张老汉一家离开了农场,但他们觉得这里的生存环境不错,有山有水,很适合生存,就分成兄弟三家,在山坳中搭建了茅草房,开垦了一片山地,定居了下来。

1995年,从马龙县来的兄弟两家人带着妻儿路过这里,见这里是个好地方,于是也搭建茅草房住了下来。同年,从贵州来的两家人路过这里,见这里居住的都是苗族人家,也留了下来。如今,这里已经住着17户人家,共有110多人,包括3个姓氏,张、马、朱。生儿育女,子大分家,原来的小山坳成为如今的这个村庄,张老汉一家也由10多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家30余人。随着村庄的扩大,张老汉的部分亲戚搬到6公里外的翠峰山脚,另立家门。如今,那里已经发展为6家20多人。因为都是外来迁徙户,加之都是苗族,20多年来,这里成为一个独特的苗族山寨——因为都没有户口,这个村庄更加出名,曲靖人几乎都知道这里有一个隐居的“苗族部落”。

由于地处偏僻,生活在这里的人只好靠山吃山,种一些豌豆,养一些鸡,农闲时到山里打打猎。曲靖人对这里并不陌生,因为这里土生土长的鸡,就是城里人觉得最好吃的“土鸡”。节假日里,曲靖城区的居民会带上一些衣物,来这里看望他们,除了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山里,与外界接触很少,对城里人来说颇为传奇外,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是“黑户”,生活困难,城里人因此不时来帮助他们,顺便买几只“土鸡”带回去。

张正明说,从1985年来到这里后,他们连续五六年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,天天在地里干活,不和外界接触。后来,水库对面的村民划着小船来买鸡。两边的人认识后,花箐村的村民才开始试着背一些亲手种植的土产,带上打获的猎物,走山路出去,学会赶街。

张老汉一家,1985年就搬过来了

问题来了 第一个大学生要办户口

长期没有户口,村民们已经习惯了。然而,随着与外界的接触愈发频繁,看到了外面的繁华生活,他们心动了。但是,等他们出了村,准备在城里打工才发现,没有身份证,他们寸步难行,只好帮熟人打点短工。想让孩子学点知识,走出大山,但附近的晏官屯小学在给孩子建立学籍档案时,也因为没有户口簿为难了。

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,村民们决定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。前年,全村人一起动手,沿着连绵起伏的翠峰山开始修路。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,他们修了一条便道,但路很狭窄,只能容摩托车和马车通过。路修通后,村民们开始将卖土产赚回来的钱攒起来,用来修房屋。目前,整个村庄已经由过去的茅草房全部变成了瓦房、石棉瓦房。因为在附近打工,村民们的生活已逐步改善,几乎每户人家都买了摩托车,但因为落不了户,全部都成了“黑摩托”,根本不敢骑到远处去。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有了手机,但因为没有通电,要给电池充电只能到晏官屯村去找熟人。一到晚上,花箐村里漆黑一片,村民们靠点煤油灯或烧木柴照明。尽管村子后面的山上就有高压电线经过,但他们守着电线杆叹气。

今年,村里的朱红从西城中学毕业后考上一所大学。这是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,父母不希望朱红因为没有户口辍学,村民也希望朱红能读大学,找相关部门反映,麒麟区公安局特事特办,在西城派出所落了一个集体户口,让朱红如愿上了大学。第一个大学生出现了,村民们看到了希望,但烦恼随着来了:总不能等孩子考上大学再去找相关部门吧,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通过“特事特办”解决读书问题吧。

村里没有村长,没有组织,村民们发生矛盾时,一般协商解决,问题棘手时,就请最为年长的张正明“出山”摆平。在张正明的记忆中,25年来,村里只报过一次警,那是前年的一个夜里,村里的一群羊被人偷走了,这可是村里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一件事。报警后,民警帮助他们挽回了损失。

目前,村里该上学的孩子都上学了,但孩子们都没有户口。学校要求拿户口本时,孩子们只有拖着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户口本。“其实我们也不是全部没户口,110多个人中,从外地搬来的其实过去在老家都有户口,外来的媳妇们也有户口,只是户口留在娘家了。”张正明说,“只有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没有户口。”据他介绍,70多个村民的户口留在老家,“离开老家时,没有迁移户口的意识,直到孩子要读书了,才意识到没有户口的严重性。”他说,“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反映,但落户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。我们也想过回老家把户口迁过来,但不知道老家是否注销了我们的户口。再说,既使户口能迁移出来,目前也没有一个落户的地方。”

这里依山伴水,风景独好

说起这个特殊的“黑户村”,麒麟区西城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家兴一脸无奈。他说,这个村的形成和黑户的问题已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,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好的。

彭家兴说,晏官屯村过去属于马龙县管,1995年划归麒麟区管辖。一开始到花箐定居的人并不多,而且根据苗家人的生活习性,他们并不喜欢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,所以多年来,这里的苗家人来来往往,前些年几乎每年都有新来的,也有搬走的,管理难度很大。后来,由于习惯了这里的生活,加之这里的生存条件本来也不错,所以这些苗家人就稳定下来了。当地政府并不是没有管他们,根据他们的特殊性,政府按照流动人口管理他们,经常派干部去给他们宣传政策,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

但提到落户,就头疼了。早在几年前,就有曲靖市的政协委员针对他们的问题提交提案,相关部门也多次组织人到这个村实地调查,但涉及的问题很多。去年,由麒麟区民宗局和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,专门到这个村调研。当时根据调研的情况,初步达成一个解决方案:通过3种方法来解决,一是通过做工作,劝说这个村的村民返回原籍生活,经过做工作,村民们都不愿意回老家去,所以这种方法行不通;二是异地安置,计划找个地方,统一安置这里的村民,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解决,但村民们不愿意离开现在这个地方,没有整成;三是就地安置,就是承认这个村的存在,把这批村民落户在这里,但落户后必须解决土地、山林等很多问题。比如说,这个村目前种植的土地一部分是附近罗小村的,还有一部分是村民自己开垦的,一旦承认他们是这里的村民,那这一片区的土地就要重新调整,麻烦事就会引出一大堆,所以这种办法也不可行。就在今年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时,这事再次作为一个难题摆了出来。当地政府想通过这次人口普查,彻底把问题解决好,但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好办法。

彭家兴表示,23家人黑户的问题虽然是个历史遗留问题,但当地政府很重视。目前,他已再次将情况向上级政府反映,一定争取研究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解决好这事。

生活新报 记者 段国强/文 张训武/图

分享到:
编辑:momy

热点推荐
月关注排行
曲靖新闻
微信图片分享
年度关注排行